歐盟該得和平獎嗎?
am730 (C觀點A04, 2012.10.22)
鳴謝施永青先生給予轉載
2012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了給歐盟,引起了不少爭議。一些被歐盟逼着要行緊縮政策的國家,甚至有國民要走上街頭,焚燒歐盟的旗幟洩憤。對這些國家的某部分人來說,歐盟為他們帶來的不是和平,而是工人失業,福利被削,房產被沒收,家庭被破壞,社會不穩定,生活無保障。
這些指控好像都是事實,但有失偏頗。導致這些國家落入這種處境的並非歐盟,而是這些國家的一些不負責任的政客。他們為了當選與繼續執政,不惜亂派免費午餐,推行大量國家經濟能力負擔不起的福利政策。譬如提高最低工資,減少最高工時,增加失業救濟,降低提休年齡,提供全民退休保障。這些政策在推出時,人民無不拍掌叫好,覺得這是人民應有的權利,而沒有考慮到錢從何來?結果導致有些國家債台高築,信用盡失,無以為繼。
現在這些國家債務到期,又沒錢還,尋求歐盟協助,憑甚麼一定要歐盟繼續低息借錢給他們揮霍?歐盟要他們知慳識儉,量入為出,有甚麼不對?我們這個世界已不是「施比受更有福」,而是變成「受比施更惡」。施者可以不要求感恩,但受者亦沒有理由把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加在施者身上。
因此,指控歐盟欺負歐洲的窮國是不成立的,為此而認為歐盟不應得到諾貝爾和平獎是說不通的。
很多人都以為歐盟是一個經濟組織,而不是政治組織,因為歐盟只有歐元作為統一貨幣,而沒有統一的政治架構,但其實歐盟始創的時候就有強烈的政治考慮的。
人類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是源於歐洲各國的利益爭奪。為了避免歐洲再次陷人類於災難,一些有遠見的歐洲政治家,在二次大戰結束後,就刻意推動歐洲國家之間的經濟合作,希望利用經濟上的共同利益,逐步消除歷史上積累下來的仇怨。
歐盟的前身是歐洲共同體,最初只有六個成員國,合作亦只限於煤炭與鋼鐵,後來才擴大至原子能與農業。到今天歐盟已發展至27個成員國,其中17個統一使用歐元為法定貨幣。歐盟成員國之間,現在已可以做到,商品、服務、資本都可以自由流通。這不但大大提升國與國之間在經濟上的協同效益,更增加國與國之間在政治上的互相信任。
當國與國之間不設關卡,人流物流都可以自由進出的時候,國界的功能已愈來愈不明顯,經濟上的合作已不知不覺中擴大至政治層面。法國與德國這對世仇,已可不念舊惡,為歐洲的利益衷誠合作。歐洲的一體化,為人類如何走向大同,作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嘗試,為世界和平作出了實際的貢獻,取得和平獎是應該的。
可惜,歐盟現時正為債務危機而備受威脅,希望歐洲的政治領袖,能為了歐洲的長遠福祉,能說服本國人民,犧牲一下眼前的本土利益,以免讓前人的努力功虧一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