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 : 估領袖與金融改革

蘋果日報 (財經要聞B14, 2012.11.15)

 

「暫時冇改變。」絕大多數分析,都認為十八大的人事變動,對金融市場改革,不會有太多影響。有些揣測,始終有一定參考價值。

其中一個說法指,經濟學出身的李克強,出任總理之後,將會在金融系統改革,有更深入參與。

最根本的問題,究竟李克強的意識形態是甚麼?他是通脹鴿派抑或鷹派呢?據說他經濟學理論根底不錯。不過,我印象最深刻,還是維基解密洩露美國國務院電郵,原來李克強曾坦白地承認內地統計數字不可信。由一個有如此覺悟的人,去主持宏觀經濟政策,我的信心會比較強。

「市場化改革」和「市場改革」,雖然只差一字,但意義卻差天共地。大陸的經濟改革,起初廿年,大致上是「市場化改革」,方向是開放和自由。胡溫十年,意識形態上是「市場改革」,具體的措施都是各種微調,目的是維持現狀。認為十八大之後沒有大改變的評論,歸根結柢,就是相信,維持現狀滿足現有既得利益的需要,政治代價也低一點。

不過,改與不改,放與不放,通常都不是出於選擇,而是需要。明顯地,大陸現在的資本分配渠道,太過依賴銀行,這種制度設計,也是銀行可以不斷謀取暴利的原因。資本分配,不依賴銀行放貸,就要靠證券市場,尤其是股票和債券。寫在政策綱領,是要在未來幾年,大幅提高債券市場的規模。

發展債市的主觀願望,還要配以利率的市場化。事實上,企業和地方發債,對整個銀行業來說,正面看是減少依賴,但負面地看,就是少了借貸利息的機會。至於另一個改革重點,是利率市場化,常識推論,也是對銀行盈利的壓縮。似乎,變與不變,最終還要看既得利益的取態。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