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帑包底做聖人
(靈點一巴先, 2012.12.05)
最近,經濟很不景氣。身邊多位朋友失業,金融業是重災區,洋人朋友執包袱回老家,土生土長的朋友也不見得好。
「我主管的部門被開刀了。」四十餘歲的朋友說:「當然想快快找工作,仔細老婆嫩,要供樓,又要交私校學費。不過見工的時候,人家見我是被裁出來的,便說:『可以仍當主管,不過工資減半。』我問:『沒有議價空間嗎?』對方便叫我等消息。」
跨國公司部門主管,上有高堂,下有妻兒。四十歲,人生用錢的高峰期,工資突然減半,接受的話,等於向十多年來的中產生活說再見,回歸草根,不是一時三刻可以接受得來。
中年失業,便注定生活質素倒退嗎?未必。我最喜歡為大眾帶來希望,兩星期前本欄講過香港的官辦電影基金,有納稅人打本做生意,業界當然笑呵呵。當中難保有資深電影人,面對中年失業危機,不過既然有政府代納稅人豪擲的三億元,憑着多年建立的人際網絡,資深電影人獲得官辦電影基金賞識,莫說中產生活,換豪宅都有可能吧?
社企是一盤生意,以達致某種社會目的,其利潤主要用作再投資於本身業務,而非分派給股東,如此,跟「賺到盡」的巨企Google,分別何在?
讀者可能會問:「可是,我不懂拍電影,你說過香港政府給人打本做生意的計劃還有許多,可以射幾個來嗎?」
當然可以,隨手拈來,有一個名堂,叫社會企業。
「社企,不就是良心企業嗎?我有一個朋友,開社企的。最近發現,他頭上像是長出了光環,因為每逢說起自己的生意,就是良心企業;李+X的,便是無良僱主。」
這正是搞社企的吸引之處。
社會企業,根據政府的官方解釋,是「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一般而言,社企是一盤生意,以達致某種社會目的」。既然是生意,利潤當然是其中一個目的,再引官方的解釋「社企所得利潤主要用作再投資於本身業務……而非分派給股東」。
主要的利潤不派給股東,那究竟有多少派給股東?股東自己會不會出糧?會不會僱用自己的姨媽姑姐?既然官方都說「沒有統一的定義」,天知曉。
還有,普通被喻為「賺到盡」的生意,例如年賺過百億美元的Google,為人類帶來互聯網資訊革命,何嘗不是為「達致某種社會目的」;從來不派息,肯定是「所得利潤全部用作再投資於本身業務……而非分派給股東」。那「賺到盡」的Google是否比社企更為神聖?
社企老闆當然不以為然,因為,Google的投資者,可是真金白銀冒風險做生意,有血本無歸的可能,太殘酷了。社企的迷人之處,正是有大量的政府補貼給自己做生意,又可以頭戴光環做聖人。
有人打本做生意,還可以屢敗屢戰,吸引吧?快快辭掉危危乎的投行工作,搞社企做聖人,爽呀!
輯錄自 484期 Book A 【靈點 一巴先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