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金本位以外的選擇

爽報 (財經V30, 2013.01.09)

 

世界有兩種做嘢模式:一,定一個標準,然後做到99.9999%;二,落地開花,然後經自然淘汰,搵出新方法。

第一種模式,定個框框,做到最好,多快好省。不過就唔可能有新意,只有量變,唔會有質變。教育絕對唔可以行第一種模式;香港最大潛在危機,係教育嘅目的都係大量複製同一種學生。文憑量化寬鬆,就係大量複製標準學生。香港雖有八間大學,惟相對以前兩大再加幾間大專嘅年代,今日出品嘅大學生,既冇以前嗰種對院校嘅自豪同歸屬感,亦少咗份獨特性。以前嘅大學同大專,十隻手指有長短,但自從統一收生,由中學開始教育已變成倒模式大量生產。我真係睇唔到,純粹增加學額對香港教育質素可以有乜嘢好處。如要根本改變,就唔可以缺乏國際私立大學。「香港已有幾間私立院校提供本科學位課程啦!」坦白講,無論政府點樣洗腦,都改變唔到新高中文憑試(DSE)係政策災難嘅事實,故有遠見亦有能力嘅家長,都將仔女送去其他地方升學。國際私立大學嘅意義,在於收生程序可唔跟香港嘅統一收生。現有幾間土炮私立大學,好可惜都係用DSE收生;換言之,對學生嚟講,呢類私立大學只係現存八間大學嘅次選,並非真正另類出路。

貨幣政策都係一樣,當年尼克遜背棄美元兌黃金保證,海耶克就提出,除回到金本位,另一個可能就係容許民間發行有競爭嘅貨幣。香港高等教育,已唔可能有「金本位」,剩低嘅救生衣,就係國際私立大學嘅出現。

 

李兆富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