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迷信教育

信報 (經管智慧 B15, 2013.02.20)

 

「Profess」這個字,在中世紀,本來解作加入一個宗教組織;拉丁文本作「profiteor」;「pro」意指「向」,「fiteor」就是「承認」。

到了現代,「Professional」解作專業人士。加入了某個行業,承諾遵守一定的操守標準,嚴格來說,也是專業的本義。同樣,「Vocation」這個字,今天解作專業,但在古時的本意為「聖召」;這個字不但是宗教用語,背後亦有承諾終身遵循某些價值的意思。

至於「Professor」(教授)這個身份,就更加應該解作對真相和知識的追求和承諾。當然,什麼是真相,這個哲學問題,辯論了數千年,一篇千餘字的報章散文,絕對不可能找到最終答案。但是知識和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還是可以簡略一談。

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階級身分的世界,沒有什麼出路可言,更加沒有教育。權貴掌握了知識,也就是今天知識份子口中的話語權。在歐洲,掌管知識的人,是神職階層;在我們這方的世界,就是文官官僚系統。當然,偶爾也會有些下等人的子弟,在因緣際遇之下,透過自己的智慧才幹晉身知識和權力的階梯,但是歷史的事實告訴我們,中古之前的世界,社會流動性跟今天的不可同日而語。

真正令社會翻天覆地,除了政治的改革,也是經濟和技術的大躍進。當然,這也是知識解放的時代。知識解放,對政治經濟和技術的進步,是互為因果,但是從各種歷史的觀察幾乎可以肯定,開放社會,不但進步更有動力,對抗各種突然而來的天災的能力也更高。

 

淪為頒發文憑機器

但是,所謂知識的開放,還不是普及教育的開始。事實上,在政治變革和工業革命到現代之間的大概三百年,知識還是在一少撮人的手上,但是至少這一少撮知識份子,不怕冒犯權貴,可以大膽提出新見解。換句話說,對知識的追求,最大的敵人,就是專權的控制。

普及教育,在十九世紀末才漸漸出現。國營的普及教育,最初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以及人民對國家的認同。那是愛國主義的年代,順理成章有這樣的制度出現。當然,後來也有人發現,普及教育對正在興起的工業經濟,提供了不少有基本技術的勞力,從此開始,普及教育也多了一個存在的理由:經濟回報。

漸漸,教育就由對知識和真相的追尋,變成了職業培訓。當然,這不代表學府裏沒有真正會思想的人,但是無可否認,對知識的追尋,已經不是大多數學生的目標。不過,可幸是在過去一百年,資訊和知識的普及,因為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提升,真正嚮往知識和真相的人,可以從不同的渠道獲取資訊,溝通和辯證道理的機會也比以前更多,更普及。從一定程度上看,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增進知識,認真思考,進大學拿文憑,目的反而是功利的求一份職業。

我不是要否定學校的存在意義,畢竟教育機構在過去造就了社會的進步。不過,當今的大學,不少已經淪為頒發文憑的機器。「文憑量化寬鬆」這個詞彙,也是由我們最先提出,目的是要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大學在撥款和資源錯配的情況下,不顧後果來增加學位供應。事實上,如果學生最終要全數付清入讀大學的成本,有理由相信,大學生的考慮會完全不一樣。浪費錢事少,學生的青春以及因為迷信而產生錯誤預期,才是近年許多社會問題的根本。

此外,我還要借《信報》一角,向年青學者徐家健道個歉。事緣我曾經在另一份報章上發表過一篇題為《讀得書多的蠢貨》,徐教授的朋友對號入座,認定了他就是那個「讀得書多的蠢貨」。我要道歉,皆因自己文筆拙劣,想論述一個現象,結果卻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我不認識徐君,更不要說有什麼根據去說他是「蠢貨」;至少《信報》給他一個空間發表觀點,肯定了他言論的價值。

常言道,冤家宜解不宜結。找不到共同的價值,筆戰也沒有意思,因為誰也說服不了誰;正如蘇格拉底所講:「只有輸了辯論的人才會侮辱別人(When the debate is lost, slander becomes the tool of the loser)。」徐君是捍衛私有產權的自由市場支持者,自當明白,建基於每個人對自身情況的主觀判斷而作出的選擇,是市場的根本,也是必須要作出尊重。許多公共政策的謬誤,正正是出於將個人各自的需要,埋歿在概括的統計數字當中。

就算我在每天的投資財經專欄,也經常強調,一百個人,在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價位,買入同一隻股票,也可以有一百個不同的結果,皆因每個人的財政情況也不一樣。同樣道理,每個人應該將多少時間和金錢花在取得一個學位資格,也要看個人的長處和理想,不可以概括地說,文憑拿得愈多愈好,那怕是統計上拿文憑的人收入普遍更高。這是簡單的常識,可惜在這個世代,常識被許多集體的迷信所取代;其中之一,就是以為要貢獻社會,出人頭地,必要銜頭傍身。當社會以文憑、銜頭、那所大學畢業甚至做什麼工作,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我們就要問,究竟現代人的判斷力出現了什麼問題?

 

獅子山學會創辦人

李兆富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