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工作崗位才是贏家

信報 (經管智慧 B17, 2013.04.24)

 

「如果說有贏家,那就是堅守工作崗位的礦工、碼頭工人、電力公司員工、卡車司機、鐵路員工、各行各業的經理,換句話說,是那些使英國的生產巨輪不斷轉動的人。」這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回應煤礦大罷工的豪情壯語,相比如今特區政府高官對碼頭罷工的迴避態度,可見前宗主國的政治家風範,與前殖民地技術官僚的落差對照。

 

工潮變身社會運動

政府對重大的社會事件,應以整體社會利益出發,表達清晰明確的立場。碼頭工潮廿多日,陣地由碼頭轉到中環,已經不是單純的勞資糾紛,而是一場社會運動,關涉碼頭工人生計、航運業倒退和整體經濟受損。

碼頭工人飯碗已因工潮持續而直接受影響,其中一間外判商宣布倒閉,原本營運良好,沒有作奸犯科的小公司,因一次工潮,工會號召七成工人罷工,就迫得關門大吉。請問多年來艱辛創業和經營的老闆和管理層,看着成果付諸一炬,又可以找誰伸冤呢?

職工盟說服該外判商下的七成工人罷工,加入職工盟做成員就有現金津貼,現在公司倒閉,工人也不可能長期靠捐款生活。

更被人忽略的那三成沒有參加罷工的工人,如果碼頭工作確如工會描述般惡劣,他們仍艱辛堅守崗位,有尊嚴地每月領取薪水,養活家人。他們並沒有不滿現時工作狀況,也無過錯,卻現在連飯碗也不保。請問職工盟李卓人又怎向他們的家人解釋呢?只因他們沒有加入職工盟,不參加罷工,就要失去每月穩定的收入?

或者有人還會辯說,這些願意接受現有工作條件的碼頭工人可以另覓工作。但他們原有年資和待遇就要重新計算,本來的長期服務金和福利也會泡湯。更令人擔心的是,自動化和機械化將會急速取代人力,到時,受影響的相信不只是幾百名碼頭工人了。

荷蘭阿姆斯特丹的貨櫃碼頭有九成七的工序由機械人運作,僅少數技術工人就能操作整個貨櫃碼頭,而且操作機械人的技術人員要求條件,與現在的碼頭工人要求有所不同,換句話說,貨櫃碼頭工人的飯碗隨時因機械化而被砸碎。

 

機械早晚取代人手

如果有人認為這只是杞人憂天,那不如看看香港實施最低工資後,各行各業都將低技術工作轉換成不同形式的機械操作。例如快餐店的售票員工被機械取代,在商業區、大學、機場等地方的快餐店,就已將人手轉成電腦點餐和八達通收費的機械台。

筆者喜愛吃港式車仔麵,早幾個月卻發現有車仔麵檔重新裝修,在每一個卡位裝上點餐屏幕和八達通機,數十個顧客的小店,一位落單的工人也不需要。還有在最低工資實施後,食肆難以招請洗碗工,有創業青年就成立洗碗公司,以洗碗機集中處理食肆碗碟,其中一所由am730創業基金資助的公司還已經自負盈虧。

市場在秩序運作良好下,商人大都不會作大改動。

除了如最低工資這類政府強行干預,或者遇上如罷工般激烈的抗爭,機構要繼續存活,就要應變,就會迫使原有運作模式改變,機械取代人力是最明顯的發展。那工會可能會說要追求理想,少少代價也要付出。可如美國有集體談判權,有最低工資,有最高工時,但結果是能夠轉作海外處理的工種都會外判,如今在美國致電點一塊薄餅,查詢電話號碼,都已轉駁到大西洋外的印度和菲律賓,難怪美國如何印銀紙,失業率都沒有起色。

本地工會忽視碼頭行業並不是一朝一夕建立起來,而是經過無數工人的汗水和商人點點滴滴的智慧累積起來的。如今工潮仍未見解決,貨商已紛紛尋找其他港口作後備方案,香港八成貨櫃業務是轉口,不選擇香港,大可轉用新加坡和上海等地,到時受影響的是整個航運行業,連帶的物流、儲存、船運等等相關機構都會受到打擊,涉及的打工仔飯碗就愈多。

當工潮影響愈廣,特區政府什麼時候才會堂堂正正替香港整體利益說聲公道話?

最後,為了向勇敢對抗工會的鐵娘子致敬,獅子山學會將在本周四舉辦一場名為「戴卓爾和她生命中的三個男人」的研討會。有興趣者,可瀏覽 http://bit.ly/ZNDA8n 以取得詳細資料。

 

獅子山學會政策研究員、107動力召集人

何民傑

info@lionrockinstitute.org

Facebook Commen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