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行非良策

20

香港商報 (獅子山下)

中央於4月13日發表文件表示收緊深圳市自由行政策,由原本的「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香港的「光復運動」參與者及受影響的居民當然紛紛表示歡迎,但公共政策是不是受歡迎就等於好呢?環顧全球,我們卻往往發現,一些受歡迎的公共政策對社會長遠發展都有一定影響。在希臘公務員準時上班有額外津貼,在日本有全民退休保障,在美國除了有奧巴馬醫療保障計劃,甚至連購買一部電話亦有奧巴馬電話計劃資助。不難想像,人民會欣然接受以上政策,甚至會上街保護以上政策。但世上始終沒有免費午餐,而以上國家亦統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債台高築。

好心做壞事式政策

已故諾貝爾獎經濟學家佛利民常言:「人們在評論公共政策時所犯的最大謬誤莫過於以政策的意願而非結果為依歸。」以上種種政策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證明制訂社會政策時光有好的意願往往會弄巧成拙,令社會一起付上沉重代價。「一周一行」的原意是透過限制深圳居民來港次數來限制內地人來港走水貨,消除貨物短缺和阻街等弊端。但若從結果來評論政策,「一周一行」絕對是典型的「好心做壞事」式政策。

早在「光復運動」發生前,保安局局長黎棟國就曾經表示:內地和香港水貨客比例為四六。內地人佔四成,香港人佔六成,可見由深圳來走水貨的人佔整體水貨客一半都沒有,那限制「一簽多行」又怎能夠解決貨源問題?「一周一行」政策的效果就僅是把走水貨的工作由深圳人手上轉到香港本地人手中。更甚者,在實行「一周一行」後數天,淘寶已出現了代辦可以「一簽多行」的L證,稍為聰明的內地水貨客只要花費少量金錢又可以繼續來港購物。與此同時,貨源短缺和阻街的問題仍在。此政策的真正影響就只有難為了一班送學童過境上學的父母,助長了旅行社簽證生意,重新分配兩地水貨客的比例,原本的政策目的卻未能達到。

而歸根究底,內地人來港走水貨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價格差異。有人可能會問不是因為內地的產品安全問題嗎?正正就是它們產品不安全,才令貨品有更大價格差異。即使同樣的貨品,售點不同其實已經能賣不同的價錢。而在歷史上,當某貨品價格差異夠大,就連政府禁運亦不能阻止貨物由低價地區走向高價地區。早在清末,香港就曾經走私鴉片、西藥等貨品上內地。由此可見,在港元還與美元掛鈎的情況下,只要美元對人民幣沒有大升幅,內地對香港日用品的需求就不會減少,水貨問題仍會維持。

只是向內地旅客洩憤

那有其他方法嗎?當然有,道理亦十分顯淺,能解決貨品短缺的方法除了減少需求外,就是以更高價格去吸引商人增加奶粉供應量。而事實上,香港也一直朝着這個方向發展,在2013年經濟學教授雷鼎鳴就曾指出,香港的奶粉入口數量由2008年毒奶粉事件後至2012年已增加了194%,可見貨品短缺實屬短期影響。在市場的力量下,再加上限奶令,奶粉供應終會走回平衡點。至於阻街及廢物棄置問題,歸根究底亦是公共產權的問題。沒有人擁有就沒有人保護,解決方法理應是把邊境地區的公共空間暫時租出去,那商戶自然有誘因去清潔街道。不必阻礙市民日常生活之餘,政府也會有額外收入去處理街道清潔問題,實在是一舉兩得。

有人可能會怪罪政府為什麼這麼簡單的解決方法也提不出來,但我認為要對今時今日負責的人反而是我們。我們要求政府限制內地陸路入境旅客就促使政府落實「一周一行」,我們要求政府嚴懲炒家就促使政府實施多種印花稅。我們只看到眼前的改變,卻未能考慮到潛在的問題,要求政府實施一些頭痛醫頭的善意政策。結果前者令更多港人加入走水貨行列,後者令樓價升得更高。而在這香港人與內地人互相敵視的世代,人們爭取「一周一行」的目的或許只是要向內地旅客洩憤,而不是別的所謂理由。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