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代表積極不干預精神?

信報財經新聞 (獅子山學會) 2016-12-17

誰能代表積極不干預精神?

這個禮拜,特首選戰正式開始!除了一早已報名參選的前法官胡國興在周三宣布政綱,葉劉淑儀亦同樣在周四宣布參選和發布政綱。

筆者在胡官的政綱發布會Q&A環節有幸被選中,問了他對香港政府能夠直接改善中港矛盾的對策,可否利用如修改法例等辦法,例如《基本法》第36條,讓新移民要住滿7年才可以拿綜援。

胡官回答時糾正我應叫做「中港關係」,然後說他會從目前新移民每日限額度着手,例如目前每日150人的限額,可能要求將其中50名的部分名額審批權能收回港府手中。

主要分歧在中港矛盾

胡官和葉劉淑儀的對比,輕微有點似美國共和與民主兩黨的分別,例如胡官較左膠,認為每人應有「住屋的基本權利」,但葉劉則較右膠,多次強調注重社會要「和諧」。不過,香港政策不太存在左右之分,最重要的分歧反而是中港矛盾。雖然兩人政綱有大不同,但對於中港矛盾,他們紛紛都採用「中港關係」這詞語代表。

筆者強調,學會對於誰人做特首態度持平,最重要是他們能否保護香港制度,將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功能發揮。這制度是什麼,簡單來說,便是一套與我們偉大祖國反差非常大,亦從香港百多年歷史中,不斷被歷史證明為有效的制度;而這一百多年歷史的制度,被前財政司及布政司夏鼎基爵士命名為「 積極不干預」。

香港開埠之前,即1842年以前,英國根本不想將香港據為己有,當時負責談判《南京條約》的英方代表砵甸乍,是私下越權決定將取得香港這條件加入條約中,當時,英國不想將香港變為殖民地,主要是避免增加行政開支,而砵甸乍在沒有倫敦事先同意下,將香港拿下,結果就是,他要面對在資源短缺下管治香港。

用今天的語言,他要在無budget和無head count下,管理香港。所以,他要在三大管治原則下管理,第一,避免任何稅收;第二,開放港口作自由貿易港,甚至連大英帝國的敵人,都照樣做生意;第三,保護本土文化和習慣。這些原則均為減低行政開支,所以一直在香港政府以後政策下反映出來。

但如果政府不管,那麼誰來管?對,雖然在填鴨式教育下,教大家所有事都一定要有人管,但事實證明,在積極不干預制度下的自發秩序,偏偏能夠令香港成功,而與經濟自由相比,民生自由在歷史上是同樣重要的。

香港開埠以後,特別在民國建國時,由於香港有言論自由和不引渡罪犯等的安排,亦沒有今天反洗黑錢等銀行監管,香港才能作為國父孫中山發起革命的戰略中心和經費集中地。

從歷史看香港優勢

在二次大戰後,香港收容大量祖國難民;在韓戰時,亦繼續發揮自由港的本色,為當時應是英國敵人的祖國輸入物資。這些在積極不干預的香港政府下,才能在歷史中不斷發揮優點,早已被祖國確認。所以到香港1997回歸前,中央為了保護這些優點,將他們通通灌輸在《基本法》當中。

沒有積極不干預的政府,就沒有今天自由的香港。這個道理,泛民應該明,而建制派更應該明。但是,看看胡官和葉劉的政綱,均想着要使清庫房,非常積極干預的政策。所以胡官、葉劉,都不能代表積極不干預的精神。他們愛國愛港的心,無人能否認,但對於一直對香港和對祖國最大貢獻的認知,卻有待增加。

所以,香港只能繼續祈求,稍後會有能代表積極不干預的人參選特首!

白仲祺

獅子山學會營運總監

Facebook Comments